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已成为外科再血管化的有力替代者,血管成形术已成为冠脉疾病最常用的血管重建方法。尽管如此,这项技术仍然尚未克服其最大缺点——易导致再狭窄,置入支架的血管仍然有20%~30%的再狭窄率。加之针对再狭窄的药物和机械干预手段均收效甚微,再狭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血管成形术的获益,尤其是患有糖尿病或多支冠脉病变的患者。
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冠状动脉内放疗(近距离放射疗法)和药物洗脱支架,作为支架内再狭窄的可行治疗选择。另外,最近亦有关于药物洗脱支架的随机试验结果被公布。我们有必要通过审视血管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学和分子机制,来解读当前和未来的治疗选择。
自从20多年前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发明以来,这项技术已成为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治疗选择。但血管再狭窄始终是其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据报道,PTCA术后的再狭窄率为17%~61%不等,具体取决于病变性质和患者亚群,如糖尿病或尿毒症人群术后再狭窄率较高。一些辅助方法,如定向经皮腔内斑块旋切术、激光血管成形术或旋转经皮腔内斑块旋切术的运用,均未显示能够降低再狭窄率。
从病理生理学角度看,再狭窄是机体对损伤的全身生物学反应在局部血管的表现。球囊血管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的机制主要是由于负性重构,部分是由于新生内膜的增生。
然而在组织学上,支架内再狭窄与PTCA后再狭窄完全不同,见表1。事实上,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发现,冠脉支架的机械支撑作用确实可消除远期的负性重构,支架内再狭窄主要是由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生的结果,而支架扩张的高压作用又加速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从这些再狭窄的级联作用中可看出,有两个主要的过程:动脉重构和新生内膜增生。
支架内再狭窄100%由于平滑肌细胞增殖;未发生血管重构。表1示,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主要是血管的负性重构,占75%,而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新生内膜形成占剩余的25%。
表1 球囊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术后再狭窄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