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免费注册 联系我们
脑心聚焦
冠心病诊断的新技术
发布于:2008-06-19 浏览次数:873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冠心病的诊断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随着对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综合防治措施及临床治疗策略的理解的不断深化,伴随众多新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的问世,冠心病诊断领域新方法、新技术、新概念也不断涌现,这些将是冠心病研究再一次飞跃的源动力。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一直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它仅能识别冠状动脉管腔的变化,不能提供粥样斑块的组织构成及稳定性等信息,无法满足临床冠心病防治的需求。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新型检测技术的涌现,使得冠心病的诊断向着便捷、无创、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等方向发展。
    近年来出现的64层以及128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心率覆盖范围大的特点,在冠状动脉检查中优势明显。Hans Scheffel等利用64层螺旋CT冠脉显像技术对50例主动脉瓣返流患者在术前检查冠脉狭窄情况,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评判标准,发现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达到100%、95%、87%和100%,有70%的患者可以避免进行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检查。G. Pontone等对120例怀疑冠心病而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发现多层螺旋CT检查的可行性为92%,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达到100%、86%、90%和100%,准确充为94%。磁共振显像具有无辐射损伤、成像手段多样以及能提供特异性组织信号等优势,但是由于成像速度慢、空间分辨率低等缺陷,限制了其在冠心病的诊断中的应用。最近,AdrianS.H.等研究发现应用3德斯拉磁场强度的核磁共振心肌灌注显像对于检测显著的冠脉狭窄较用1.5德斯拉时的准确度(90%vs.82%)、敏感度(98%vs.90%)、特异度(76%vs.67%)、阳性预测值(89%vs.84%)和阴性预测值(94%vs.78%)均不同程度提高。表示通过提高磁场强度能够提高磁共振显像技术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鉴于多层螺旋CT及MR对于诊断严重冠心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能提供心功能、存活心肌、心肌灌注、冠脉解剖病变等多种信息,已经有很多医学中心将其作为决定是否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有效筛选措施。同时ACC/AHA建议使用多排螺旋CT(MDCT)或心脏磁共振(MRI)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进行出院前的评价。
     检测出冠脉狭窄程度固然十分重要,但近年来发现,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罪犯病变大多是那些引起冠脉狭窄程度较轻的粥样硬化斑块,因此易损斑块更加值得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血管内超声(IVUS)不仅能够显示冠状动脉内管腔情况,还能评价粥样斑块脂质含量、钙化、斑块的破裂以及管壁的重构等信息,为易损斑块的检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同时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虚拟组织成像、弹力成像等技术的发展,为IVUS成像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最近,已有多篇报道通过靶向性血管内超声造影的分子成像技术检测斑块内微细滋养血管(vasavasoum),即所谓的VV成像技术,能明显提高易损斑块的准确性。光学相干断层现象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血管内成像技术,其分辨率较血管内超声更高,在过去的一年中,相关的临床应用报告发现,光学相干断层显像技术对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相似,更是显示了其检测斑块脆性的优越性。此外,在过去的一年中,也有多项采用温度测量导丝、血管镜等技术检测易损斑块也有多项临床应用的报告,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血清生物标志物在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诊断及危险分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最近ACC/AHA推荐肌钙蛋白作为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首选心脏特异性标记物。BNP也首次被推荐为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危险分层的指标。CK、CKMB也是急性冠脉综合症诊断的常用生物标志物。但是,上述生物标志物多是心肌坏死及下游事件的标志物,显然无法满足临床早期诊断的要求。最近有关冠脉粥样硬化上游事件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较为活跃。如各种炎性细胞因子(IL-1,IL-2,IL-6、TNF等)、细胞黏附分子(ICAM、VCAM、P-SF)、 急性反应分子(CRP、,MPO)、粥样斑块去稳定化及破裂标志物(MMPs、PIGF、PAPP-A)以及心肌缺血标志物(IMA、Choline)等。但由于血清标志物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且特异性不高,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作用受到限制。有研究发现,经过冠心病传统危险因子调整后,血清炎性标志物水平(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以及今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无关。因而,上述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应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或许联合应用各项生物标志物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