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免费注册 联系我们
脑心聚焦
分叉病变与DK-Crush技术
发布于:2008-03-24 浏览次数:1319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叉病变
一、 定义与分型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bifurcation lesion)是指主干血管与分支血管开口存在大于50%的狭窄。血管分叉处由于血流涡流及切变力的增加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分叉病变约占所有介入治疗的8%~20%。分叉病变大部分位于前降支和对角支分叉,其次是回旋支与钝缘支分叉和右冠状动脉远段分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要考虑考虑分支与主支血管的角度、病变的位置、病变的程度以及分支血管的直径及供血范围等。
1.
根据主支血管与分支血管的角度分为T型分叉病变和Y型分叉病变。
Y
型:指分支与主支血管的角度<70度,导丝进入分支较容易,但斑块的移位也较明显。
T
型:指分支与主支血管的角度>70度,导丝进入分支较困难,斑块移位不明显。
2.
根据病变与分叉的位置降分叉病变分为四种类型(图1)。

1 分叉病变分型
I
型:真正的分叉病变,分叉前后的主支血管均有病变,并且分支血管的开口也有病变。
II
型:分叉前后的主支血管均有病变,但分支血管的开口无病变。
III
型:分叉前的主支血管有病变,但分支血管的开口无病变。
IV
型:分叉后的血管开口存在病变,但分叉前的血管正常。其中有分为两个亚型:
IVa
-病变在主支血管的开口;IVb-病变在分支血管的开口。
介入治疗后分支血管闭塞的危险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1.
分支血管没有受到主支血管病变的影响,介入治疗后发生分支血管闭塞的危险性小。
2.
分支血管从主支血管病变处发出,并且:分支血管开口狭窄<50%,则介入治疗后发生分支血管闭塞的可能性小。分支血管开口狭窄>50%,介入治疗后发生分支血管闭塞的危险性高。
3.
如果分支血管从主支血管病变处发出,且直径>2.0mm,在介入治疗时需要考虑分支血管的保护,如果分支血管正常且不是从主支血管病变处发出或者直径<1.5mm,供应的心肌面积很小,通常不需要保护分支血管。

二、 支架植入技术
1主支支架+分支扩张:是普通支架时代处理分叉病变最简单、应用最多的方法,而且费用低、再狭窄率比双支架低。
2TStent:用于主支放置支架、分支球囊扩张后有闭塞危险者,分支支架通过主支支架网眼植入,最后行对吻扩张,缺点是:分支支架精确定位困难,不能完全覆盖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