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治疗和控制卒中危险因素
在脑卒中发生后,继续积极治疗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是二级预防的基本内容。现已明确,有效地控制和治疗高血压等卒中的危险因素,能够降低卒中的复发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在血压和血脂调整药物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汇总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合理调控血压治疗可使脑卒中再发的风险降低29%。 HOPE 试验、Collaboration Group(1995) 和 PROGRESS 等研究结果一致提示,积极、合理地治疗高血压,能够显著降低卒中发病风险。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为主的血压调控治疗降低脑卒中发生和复发风险,已经达成共识。但脑卒中发生后是否应该立即降低升高的血压,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降低胆固醇治疗目前已经明确的是他汀类降脂药用于冠心病史的 TIA 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颈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行内膜切除术也能够降低脑卒中的复发风险。上述措施已经成为目前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
二、合理应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卒中患者的药物预防和治疗,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除了对危险因素治疗和控制的药物外,研究最多的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系统综述显示,阿司匹林、华发令等药物,可以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复发风险,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总体而言,明确有效的干预药物目前仍然种类偏少,干预效果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内在脑卒中二级预防研究领域除了参加国际协作的一些大型研究外,主要对中药治疗脑卒中的效果观察文献报道较多。
有学者将脑卒中的治疗总结为不同类型的方法,用于不同征候的脑卒中患者。这些治疗方法的总体思路是“以法立方,随症加减”。临床疗效的评价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的总有效率多数报道为80%以上。药效学研究发现,不少大复方中药和个别单体能使脑血流量( CBF )增加、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钙离子拮抗等作用。药理学研究发现,一些活血化瘀,芳香开窍双效类大复方中药具有保护缺氧条件下谷氨酸受体神经毒性作用和通过上调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而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等多靶点作用。从药效、药理机制及临床效果等不同的角度均体现出大复方中药治疗脑卒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