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免费注册 联系我们
脑心聚焦
防控甲型H1N1流感正当时——访北京协和医院蔡柏蔷教授和北京中医学大学东直门医院刘清泉院长
发布于:2009-11-13 浏览次数:1534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编者按:早在今年春季,甲型H1N1流感袭来之时,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发出警告:要警惕甲型H1N1流感(甲流感)第二波。果不其然,截至目前全球因感染甲流感而死亡的人数超过5000例,卫生部日前表示,近80%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如何预防感染甲流感?哪些是高危人群?中医药在甲流感预防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蔡柏蔷教授和北京中医学大学东直门医院刘清泉院长。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蔡柏蔷教授

“甲流第二波如期而至。”
《医师报》:WHO曾在年初警告人们要注意甲流感第二波,您认为WHO的预测是否已应验?
蔡柏蔷教授:在今年5月,甲型H1N1流感刚刚爆发之际,国际流行病学家曾提出要警惕“甲流感第二波”甚至“甲流感第三波”,并且非常具体地指出,今年的第二波流感将发生于秋天。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准确的预测?这是根据1918年大流感的规律预测的结果,因为1918年大流感的情况与甲流感的发生情况极其相似,首发于春季,秋季再次发生,第三波发生于1919年春天。目前的情况是,不仅在中国,美国、墨西哥、南美、东欧的乌克兰等国家都出现了甲流感再次爆发的疫情,而且程度更严重,这一流行情况符合1918年大流感的流行规律。
    从目前卫生部和各种媒体报告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此次甲流感疫情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甲流感的再次出现与气候有关。一般而言,感冒容易发生在冬春季,甲流感也符合这一规律。目前北方地区刚刚进入冬季,发病人数激增,据此分析南方地区将在明年1~2月份出现发病高峰。二是儿童病例较多。在5月美国胸科医师年会上,美国CDC专家就明确指出,甲流感第二波时儿童病例多见。目前,北京儿童医院和一些综合医院的儿科发热病例爆满。三是出现流感死亡病例。早前的疫情中死亡病例较少,我国甚至没有死亡病例,而此次疫情暴发后相继出现死亡病例,要引起我们对甲流感疫情的重视。

“儿童发病率最高,首次提出肥胖人是高危人群。”
《医师报》:哪些人群是甲流感的易感和高危人群呢?
蔡柏蔷教授:青少年是甲流感的主要高危人群之一。年龄越小,感染的危险因素越大。国外研究表明,60~7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经历过既往流感流行,如1957年的流感大流行,体内可能存在有一定的流感抗体,所以再次感染流感的可能性要小一些,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其次,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容易感染甲流感。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脏病、高血压都是重要的危险因素。老年人如果伴有这些慢性病,容易感染甲流感病毒。第三目前也发现肥胖人感染甲流感病毒的风险也较高。其中,体重指数(BMI)≥40 kg/m2危险度高,如果BMI在30~39 kg/m2可能是高危因素,这也是首次将肥胖者列入甲流感重症高危人群。第四,妊娠期妇女也是甲流感的易感者。目前临床上尤其要注意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重症和危重症甲流感患者。

“甲流感不能无药可医,重视中医药治疗甲流感的作用。”
《医师报》:卫生部近日制定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中将中医药作为治疗甲流感的方案之一,您如何评价中医药在甲流感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蔡柏蔷教授:我国有好多治疗感冒的中药方剂或成药,曾在防止流行感冒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传统医学的一个优势是已经过临床验证了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发现,此次甲流感无论是临床症状还是防治措施与普通流感都有相似之处,因此,对轻症患者采用中药治疗是可取的。
    目前,WHO推荐使用达菲治疗甲流感,但同时提醒临床医生在少数甲流感患者中达菲已产生耐药现象,这提示我们要慎用达菲,尤其是对一般轻症流感患者不要轻易应用达菲。
    对于中药没有经过临床试验证实对甲流感有效的观点,我认为出于伦理学原因,流行疾病爆发时是很难开展大规模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药物试验研究的。实际上治疗甲流感有效的达菲在国外也没有做甲流感治疗的临床药物治疗研究,仅仅实验室研究提示达菲对甲流感病毒有效。另外,达菲作为进口药物,主要用于甲流感重症患者,目前也很难获得,普通轻症甲流感患者目前可以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效果的中成药物如香菊胶囊等来对症治疗。
    实际上,临床观察证明对于体质好的人群,如果无合并症或基础疾病以及其他各种危险因素,普通轻症流感患者居家休息、隔离、多饮水,依靠自身免疫功能,对症治疗,也会自然好转。美国治疗一般轻症甲流感也主要采用这种模式,国外学者特别提出,普通轻症患者应该避免使用达菲,主要是预防将来达菲产生耐药后,而无药可医治甲流感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临床医生要重视自我保护。”
《医师报》:医生每天接触大量患者,如何预防感染甲流感病毒?
蔡柏蔷教授:临床医生工作在第一线,接触患者较多,要特别注意自我保护的问题。如果遇到发热患者,无论是否为甲流感患者,都要按照卫生部公布的标准接诊方案处理,请患者去发热门诊就医,确诊甲流感病例应该及时上报。
预防甲流感的第一道防线就是口罩。目前,临床医生,尤其是呼吸内科医生目前主要使用外科口罩,但这种简单预防的效果不太理想。国内外资料显示,N95口罩保护效果最好。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MacIntyre等在北京调查了近2000名急诊和呼吸内科病房的医护人员在流感季节的所有工作时间内佩戴普通外科口罩或N95口罩,连续4周,初步结果显示:坚持佩戴N95口罩可预防75%的呼吸系统感染(美国抗微生物制剂和化疗会议[ICAC])。
    另外,临床医生要做好个人卫生,如洗手最好使用酒精溶液消毒。研究显示,甲流感病毒除经飞沫传播外,还可通过接触传染。在2003年SARS期间,有些医务人员注重工作中消毒、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则不易发生感染。
    临床一线医务人员最好优先接种流感疫苗。这不仅有利于保存医疗资源和医疗力量,避免医务人员在关键时刻感染上甲流感而丧失医疗工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医务人员成为第二传染源。

北京中医学大学东直门医院刘清泉院长

《医师报》:入秋以来,甲型H1N1流感来势颇为凶猛,您从中医的角度,怎样看待秋季流感爆发的原因和趋势?
刘清泉院长:秋季爆发与气温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天气该冷反暖,突然变化,都是外感疾病增多的基本因素,一直以来我们在密切关注和思考秋冬季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情况,并分析与刚传入我国时的异同。根据近期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秋季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症状特点与春夏季时几乎是一致的。这正符合《黄帝内经》中“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致病的理论,即无论春夏秋冬和男女老幼,在致病因素和核心病机一致的情况下,临床表现应当也是相似的。本次甲型H1N1流感的特点,仍是风热疫毒邪气侵犯人体后引起的、类似风热感冒的一种疾病。
    中医一贯重视节气变化对人体和疾病的影响。通过长期观察,我们发现这样一条规律:节气变化对普通感冒之类的外感疾病影响较为显著,而各种传染病则受影响较小。我们知道,不同季节发生的季节性流感有着不同特点:春季以风热性居多,夏季多为暑热性的,秋季偏燥,冬季偏寒。而传染病患者无论春夏秋冬、老女老少,临床表现往往基本相同。甲型H1N1流感也是如此。

《医师报》:中医对甲型H1N1流感是如何辨证施治的?
刘清泉院长:针对甲型H1N1流感的病机,我们中医提出了针对风热疫毒的治疗策略,即以清热解毒为核心,辅以疏风透表,这一策略从治疗学角度来讲是没有问题的。在此需要说明一下,仅有热毒并不一定令人发病,但一旦结合风则极易起病。我们中医常说“风为百病之长”,所以治疗甲型H1N1流感时,既要解毒又要疏风。如果在向预防方面延伸,我们认为关键是清除热毒。因此,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服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且兼具疏风透达作用的药物,应该说是具有预防作用的,就可能不患病或者虽然患病但病情较轻。但我们不要误认为任何人服用这类药物均可,假如周围没有甲型H1N1流感患者,不是密接人群,就没有必要服药预防。
    进入深冬后乃至明年春天,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特点将如何变化,我们将拭目以待。不过根据我前面提到的规律,其特点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有可能在多次爆发后便逐渐与季节性流感归为一体而成为一种常态。

《医师报》:病毒感染性疾病往往令西医颇感棘手,中医在这类疾病治疗上有哪些独到之处?
刘清泉院长:西医治病的特点是要针对一定的靶点,对于病毒感染,西医往往是虽有明确目标,却缺乏有力武器。而中医治病并不针对某个靶点,而是通过调整人体的整体状态,利用人体自身功能将病原体消除或排除。所以常有这样的情况:治愈某种传染病的中药组方中,却没有一种成分是针对病原体。可以说,中医与西医是殊途同归的,而且可以很好配合,充分发挥二者所长。

《医师报》:那么,目前在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过程中,中医与西医是否已有了较多结合?
刘清泉院长:确实已有了较多配合。实际上二者的结合点是很多的,例如对于轻症患者,我们既可以单用中药,也可以单用西药,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对于病情偏重的患者,我们可以在使用抗病毒西药的同时,采用中药来干预与病毒感染相关的炎性反应,可获得较好效果;而重症患者常常已经丧失了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可能已发生了肺部乃至多个器官的损伤,我们应当思考和探索中医与西医对于这类患者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从而找出降低死亡风险的最佳策略。
    两种医学对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可谓各有所长,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扬长补短”。如果最终能够使我国甲型H1N1流感患者死亡率低于其他国家,在造福患者的同时,也能有力证明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医学的价值。
    我们还要进一步证明,对于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单用中药或单用西药或中西药结合均可治愈,从而使我国患者有更多选择。而且,兼有清热解毒和疏风透表作用的中药种类很多,病毒几乎不可能产生耐药。从某种角度来看,采用中药治疗甲型H1N1流感也是对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西药的一种保护,可以减少后者耐药,使之在重症患者中能充分发挥疗效。

《医师报》:最近北京多家中医院在使用“儿童清感2号方”,您可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刘清泉院长: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推出的防治甲流方案中的2号方,已被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证实对甲型H1N1流感有较好疗效。鉴于目前北京地区甲型H1N1流感患者显著增加,且儿童和青少年患病人数较多,所以相关专家在2号方基础上,根据儿童的特点调整剂量,命名为“儿童清感2号方”。目前,它已成为北京地区应用量最大的治疗甲流的方剂。

《医师报》:在选用中药干预甲流的传染时,我们还有哪些选择?
刘清泉院长:我前面已提到,针对甲型H1N1流感的病机特点,凡是兼有清热解毒和疏风透达作用的药物,应该说都具有预防作用。所以可供选择的药物种类很多。例如香菊胶囊,其组成与功效与目前甲型H1N1流感的病机特点比较符合:该药所含化香树果序、夏枯草、野菊花等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同时防风、辛夷、白芷具有疏风透达作用,黄芪可固表、开窍和调节免疫。对于有感冒样症状的患者,尤其是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等较明显的患者,使用香菊胶囊可能获得较好效果。同样具有疗效的药物还有如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胶囊、连花清瘟胶囊等,尤其轻症患者在家休息治疗时,不妨使用这类非处方药物,可有效缓解症状、缩短病程。

《医师报》:面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从中医的角度,您对西医医生有什么建议?
刘清泉院长:西医在临床实践中,合理选用中成药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不仅安全性好,而且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多数西医医生在选用中成药时往往注重清热解毒,但我想提醒的是,不要忽略疏风透表这一作用,我们不仅要把热毒清掉,还要配合透表将其排出体外。这就好比西药泰诺林,它既具有抗过敏成分,又有缓解黏膜卡他水肿的作用。中成药乃至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是如此,应当是多机制配伍的。民国时期著名中医专家张锡纯就新创一种治疗感冒的方剂——阿司匹林石膏汤,就很好地结合了阿司匹林发汗透表与石膏清热解毒的作用。

《医师报》:谢谢您接受本报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