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列出了要重点推进和落实的70项工作任务。其中,再一次提到了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显然,中医药能够发挥更大的服务作用。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中成药在治疗慢性病方面具有辨证施治、标本兼顾等独特优势。
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发布,中医药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实践表明,中药在预防疾病和治疗慢性病方面优势突出,在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逐年提升的背景下,中药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之近年来我国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较快,进一步促进了对中成药产品的需求,推动我国中成药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
其中,步长制药公司以“脑心同治论”为理论基础,充分发挥中药在心脑血管用药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培育出了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和丹红注射液三个独家专利品种,治疗范围涵盖中风、心律失常、供血不足和缺血梗塞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
防治慢性病,形势严峻!
何为慢性病?
据悉,慢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具有病因相似、起病隐匿、病程长、不可逆、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高、经济负担重的特点。从相关数据来看,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的86.6%,而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慢性病发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群众慢性病疾病负担日益沉重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在主要慢性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居首位,早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大威胁。数据显示:30岁左右的发生心肌梗塞、脑梗死和脑溢血的患者越来越多。心脑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胸闷、气短、心慌、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不齐”等症状频繁发生在周围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统称。
这第一大慢性疾病威胁,带来的是用药市场的扩大。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一直是全球医药市场的前三大用药品种,根据《心脑血管中成药市场研究报告(2015 年度)》 中的梳理,在我国中成药临床终端市场2011年至 2015 年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市场规模从 645 亿元增长到 1,073 亿元,增速保持在13%以上。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市场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老龄人口的增加和发病率的上升将推动市场的增长。《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001~2020 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到 2020 年,老年人口将达到 2.48 亿,在全国人口中比重不断扩大。
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与城镇化、老龄化人口结构使得国民对医药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提升,疾病谱的变化也造成了医药消费结构的变化,过去以各类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患病率逐步下降,逐步被以心脑血管类疾病、消化类疾病为代表的各类与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所取代。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更是任重道远。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印发慢性病防治规划,是今后5-10年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和2025年,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分别较2015年降低10%和20%的核心目标。《规划》以慢性病的三级预防为主线,强调防治结合、全程管理,针对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者三类目标人群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措施。而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有优势,控制慢性病的关键在于防危险因素、防发病、防严重疾病事件、防疾病事件严重后果、防疾病事件后复发,因此早诊早治至关重要,中医药对慢性病防治有着系统的理论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防治慢性病的优势。
中成药对这些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已被不断的实践验证,因此国内对中成药的需求在未来将显著提高。
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
中医药强调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早期干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倡导早期干预,截断病势,在养生、保健、治疗与康复等方面采用早期干预的理念与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维护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针对慢性病病程长、多脏器损害的特点,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安特点,能够更好地发挥整体调节、综合干预的优势,更适合脏腑功能减退,代谢功能较差,罹患慢性病的广大的中老年人群。
于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步长教授提出了“脑心同治”理论。他指出,在慢病防治中,只有中西医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够标本兼治,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的“脑心同治”理论就是为了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致残率、死亡率而诞生的。
据了解,“脑心同治”理论是赵步长教授、伍海勤教授及赵涛潜心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吸取先人、医家之精华,结合现代人特点,从宏观准确性出发,至微观精确性入手,提出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新理论体系,历经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目前心、脑血管疾病中医整体观思维的创新思想体系,收到了中西专家的认同。
该理论从宏观准确性出发,至微观精确性入手,探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与治疗;其重要性在于从整体观角度来诠释心脑血管病的病机与治则。其是宏观与微观、经典与现代的完美统一,共同融汇于脑心同治之中。赵教授认为中风(脑卒中),胸痹(冠心病)证属气滞血瘀证,治则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异病同治,证同治则同。而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为主)和脑血管疾病(以脑卒中为主)的病因,也是两类疾病的共同病理变化基础。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便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和基础。
在脑心同治的理论基础上,赵步长教授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供血不足乃万病之源”的新学说,用以指导与研究与供血不足等一系列相关疾病的病机及治则,为解决脏器与组织供血不足性相关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系统性的思考模式。他认为 “人生于血管畅通,成长于动脉硬化,衰老于供血不足,死于血管堵塞死于血管堵塞”。
脑心同治论在长期的实践与临床应用的基础上,从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辩证论治、预防与调护和临证心得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风、真心痛、厥心痛、昏迷、悸忡、头痛、痴呆、眩晕和健忘等病症,并从生理学、病因学、临床表现、病机学、治疗学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阐述了临床病症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不仅扩大了“异病同治”的内涵,而且提高和丰富了中医证治内容,对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较大指导意义。
中成药防治慢性病具有大优势
理论离不开实践证实其科学内涵,以脑心通、丹红等为载体,所做的 “异病同证机制研究”回答了脑心同治的科学内涵,揭示了中医治疗慢性病的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寒凝痰浊。
公司以脑心同治论为指导,将创新组方与现代制药工艺和质控标准相结合,并借助现代技术方法进行药效、毒理与临床评价,同时深入研究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理机制,研发出了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并在长期大量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互补的多靶点联合用药方案,强化治疗效果。
其中,脑心通胶囊是脑心同治理论的代表方药,是有现代医学研究证据的脑心同治现代专利中药,同时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础用药。在治疗理念上,注重从预防(Ⅰ、Ⅱ级预防)入手,利用防治结合的原则系统解决心脑血管疾病的诸多共性问题。科研课题研究证实,步长脑心通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AS),保护血管内皮,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权威医院临床观察证实脑心通可显著改善胸痛、胸闷、心悸、气短,偏瘫、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等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症状。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孙爱军教授,葛均波院士开展的脑心通经由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提示脑心通可能部分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起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同时,脑心通能抑制巨噬细胞,增加斑块中平滑肌细胞和胶原含量,提示有促进斑块趋向稳定的作用。发表在荷兰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翻译:当代制药),影响因子:4.868。
该产品还具备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有降血脂、降血糖、抗血凝、预防血栓形成、类阿司匹林作用,用于改善现代生活方式病、亚健康;二是保护大脑神经细胞,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缩小脑梗死范围,抗老年痴呆,有效防治脑缺血、脑梗;三是改善心肌供血缺氧症状,缩小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肌细胞,有效防治冠心病、心肌梗死;四是改善微循环,与丹红、木丹、通脉联合用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值得注意的是,脑心通胶囊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基础用药,临床应用24年未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
除了脑心通胶囊以外,另一核心产品稳心颗粒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疾病慢性病首选药物,2010年成为唯一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的抗心律失常中成药。由“中国心律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心律专家组”共同起草完成的《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于2017年1月刊发。该《共识》总结了稳心颗粒30年临床应用的成果与经验,及国内外基础研究的结果与进展,是心律失常领域的首个中药专家共识。
“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在2012年发布几乎是轰动了医药行业,严格按国际标准进行;负责机构最具权威性: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作为组长单位,高润霖院士、张澍教授为项目顾问,阜外医院华伟教授、上海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为临床研究总负责人;最多研究中心:遍布全国60余家临床药理基地或三甲龙头综合医院;最大规模:共完成有效病例2400例;纳入标准最严格;研究方法科学: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权威机构统计: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生物统计部;第三方独立专业监查机构进行监查。研究证实,稳心颗粒明显减少室性早搏和房性早搏的发生,有效率分别为83.00% 和83.60%;稳心颗粒明显改善室性早搏和房性早搏患者的心悸,胸闷,失眠,乏力等症状;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和房性早搏时,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
而丹红注射液广泛用于心、脑、肺血管疾病的治疗同时在糖尿病、高血压、妇科、肝病等领域也积极发挥作用。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领衔对丹红的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及安全性开展了深入研究。《丹红注射液安全性集中监测研究》——该项目采用大样本、多中心集中监测方法,对丹红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共完成了30888例病例的集中监测,统计结果显示,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排除治疗性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2‰。属偶见不良反应,症状轻微,可迅速恢复,本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外SCI杂志《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标志着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监测研究水平走向国际,迈上新的台阶,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更加客观和科学的方法,同时为丹红注射液更加合理和安全使用提供了有力依据。最新研究成果还表明丹红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对阿司匹林诱导胃黏膜损伤有保护作用。
脑心通胶囊、丹红注射液、稳心颗粒等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用药或一线用药,为慢性病防治起到关键作用。而诸如龙生蛭胶囊和木丹颗粒等在治疗老年病方面有显著优势。
根据国务院提出的防治慢性病的中长期规划,步长制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慢性病防治积极发挥重要作用,瞄准有科研证实并且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且安全有效的中成药。在公司的产品群中,不仅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丹红注射液、谷红注射液、头痛宁胶囊、参芍胶囊、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参仙升脉口服液、仙桂胶囊、藤丹胶囊、冠心舒通胶囊、龙生蛭胶囊、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天海力-硝苯地平缓释片;还有治疗糖尿病的木丹颗粒、通脉降糖胶囊、人知降糖胶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香菊胶囊、咳露口服液、金前感冒胶囊;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前列舒通胶囊、消淋败毒丸;治疗肝胆病的肝爽颗粒、胆石利通片;治疗风湿骨病的祛风止痛胶囊;治疗肾病的雪莲虫草合剂等中药产品均在常规应用中取得了共识,可以放心地应用到慢性病的防治中去。
躬身实践“健康扶贫”
在提供优秀的防治慢病药物之外,步长制药连年参与组织、全程赞助各项有助于慢病防治的活动。作为“同心?共铸中国心?脑心同治走基层”的志愿者,步长制药组织医疗专家分批到各市、县疗养院、养老院、干休所为老年同志讲心脑肾、血管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肾、眼、足、周围神经、心脑等)、肺心病等防治知识,特别强调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用中医药来防治常见慢性病。
随着基层市场的推进,慢病下沉是必然趋势。而长期以来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弱,缺乏人才的问题依旧限制着基层医药市场的有序扩大。不少药企会选择通过为基层培训等向基层做慢病管理方面的指导。步长制药也不例外。
过去几年,步长制药组织医疗专家走基层,到各地农村、社区,为老百姓免费诊疗疾病并进行健康知识讲座,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培训等等,将中医药及中医药服务送进基层乡镇,让更多的基层人民能够享受到中医药服务。至2016年12月,脑心同治走基层已经走过了新疆、云南、山西、重庆、河南、陕西广东、吉林、内蒙古等319各地区,有6042位爱心医生参与其中,共计支援了551个县乡镇基层医院,义诊了84297人次,培训基层医生18459人次,查房会诊1449人次,捐药615.77万元,物资54.83万元。
这也与“健康扶贫”的概念相符。近期,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提到了要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努力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步长制药走在了前头,并坚持走下去。未来,公司相关活动还将走遍全国各地有需要的基层一线。除了各种加强慢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医疗帮扶活动外,步长制药还携手新媒体、移动医疗平台,诸如在战略合作的连锁药店内推广防治慢性病的互联网+移动医疗平台(如涛大夫、涛医宝等),促进新媒体时代下的健康传播,为实现慢性病过早死亡率10年降低20%的防治目标增砖添瓦。”——步长制药总裁赵超如是说。
|